教育_中学_语文
科普读物不是“小儿科”
[
导 航
] -
新闻
-
课改
-
论文
-
教案
-
试题
-
课件
-
高考
-
小学语文
-
中学语文
-
字典
-
词典
-
成语
-
搜吧
中教网
>>
中学语文
>>
教研教改
|
教学指导
|
案例精选
|
空中课堂
|
拓展训练
|
考试指导
|
读书笔记
诗歌文学
语文论文
文摘
杂文
|
初一语文教案
-
初二语文教案
-
初三语文教案
-
高一语文教案
-
高二语文教案
-
高三语文教案
中教网
>>
中学语文
>>
教学指导
>>
说明文
>> 科普读物不是“小儿科”
科普读物不是“小儿科”
2005年3月12日 来源:网友提供 作者:未知 字体:[
大
中
小
]
20日,首届“科技
活动
周”的压轴戏———第4届“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仪式,86家出版社的129种科普作品分获一、二、三等奖。 自1994年第3届“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”评出后,我国优秀科普作品评奖工作中断了整整7年。这一次,数量如此之众的高品质科普图书呈现于评审专家面前时,业内人士感慨颇多:我国的科普读物正从“小科普”昂首进军“大科普”。 若干年前,中国人对科普的认识还停留在低层面上,出科普书、买科普书似乎都仅仅是为了丰富青少年课外
活动
或满足公众业余兴趣。所以,我们的科普读物大多追求轻松、热闹和休闲,而忽略了知识更新和智能含量。 对此,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有关负责人认为,今天,我们的科普读物不能再“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”了,而应该将公众视线引向当今科学的最前沿。让公众理解一片叶子是什么固然重要,但更要告诉人们,枝、干、树是什么,最终展示的应该是科学森林。 人类已进入21世纪,知识经济猛烈冲击着传统的生产、生活方式,科学技术如此贴近每个地球人可谓亘古未有,科普需求空前巨大。我们的科普目标也因此提升到了相当的高度:提高国民的科学技术素养,培养同当今科技发展相适应的专门人才及高素质的劳动者。 科普不再是“小儿科”。科普的概念第一次“大”了起来。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潘家铮院士认为,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不是培养几个尖子人才的事,关键要提高整个民族的科技素养,更何况,尖子人才也要从高科技素质的民众中产生。 潘院士认为,科学技术日新月异,不仅普通民众需要科普,就连科学家也需要科普。“科学普及是一个永恒的课题。任何人都不可能全能全知,不是也有科学家相信‘水变油’,也有专家痴迷‘特异功能’吗?” 茅以升等老一辈科普作家的作品曾经影响了整整两代中国人。但当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之时,我们的科普图书却“稍逊风骚”了。 今天获奖的责编之一赵萌认为,科学普及,科普图书责无旁贷。她说:“国内外科普图书都面临多媒体的有力挑战,但科普图书作为纸媒体正在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,并在这个空间里张扬着自己的个性。” 她认为,本次获奖作品展示出的内涵、理念、创作水平,都标志着中国科普图书完成了从传统科普向现代科普的转化,可以说,中国精品科普图书时代到来了。 中国科协党组副书记、评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徐善衍认为,科普创作是科普的源泉和基石。本次评奖结果可喜可贺,不仅科普作者队伍扩大了,新增了许多院士、专家和青年科技工作者,而且题材丰富,几乎涵盖了现代科技发展的各方面,从装帧到插图也都堪称上佳。 徐善衍说:“科普的意义绝不仅仅传播科学知识、倡导科学方法,重要的是将科学思想、科学精神传播于整个社会。” 本次评奖
活动
是由中国科协、新闻出版署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的,奖金由北京大学赞助。据悉,从今年起,这一奖项将每两年评选一次。 《中国青年报》2001年5月21日
【
返回首页
】【
收藏本文到IE
】【
中教论坛
】【
关闭
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