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着世界课程改革的浪潮,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。在全社会的热切关注和期盼下,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(试行)》(以下简称《纲要》)颁布了,这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。《纲要》的颁布和实施,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。
基础教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历史重任。今天,我国两亿中小学生在课堂里学什么、怎么学,事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。因此,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。《纲要》的颁布,充分表明了我国基础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,打好课程改革攻坚战的决心,预示着一个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体系的诞生。 为贯彻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》和《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》,教育部决定,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,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、结构、内容,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。
《纲要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,历经4年多的反复酝酿和讨论,凝结着众多专家、学者、一线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思考和实验探索,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、对国际课程改革趋势和政策深入分析比较、对国内课程实施现状进行大规模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制定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,提出了本次课程改革的目标和任务。
遵循邓小平同志“三个面向”的指示精神,新课程重视信息技术教育,从小学至高中开设信息技术课,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,强调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。 本次课程改革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摆在突出位置,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,倡导学生主动参与、乐于探究、勤于动手。
改变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,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、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,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又一显著特征。新的评价观念必然引起评价方式的变革。目前,新的评价方式正在积极的实验之中,广大教师在新的教育观念的指导下,将充分发挥他们的智慧,创造出更多更好的符合教育规律、符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评价方式。
本次课程改革从中国国情出发,妥善处理课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,建立国家、地方、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,以适应和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,同时,通过新的教材编写审定管理办法,促进教材多样化,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。
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,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,是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和历史使命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、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,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、课程结构的调整、课堂教学的改革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,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。